气泡的产生原理及处理方式

2024.10.24

一、气泡形成机制

1. 外部气体混入

  • 搅拌夹带:高黏度胶体在机械搅拌时卷入空气,形成初始气泡核。

  • 操作缺陷:点胶针头与基材间隙形成气阱(三相接触区),或涂布路径中断(如回抽、断胶)导致负压吸气。

  • 基材问题:表面微孔、粗糙或污染物(油脂、水分)阻碍胶液铺展,包裹气体形成空腔。

2. 流变诱导气泡

高分子胶体(如硅胶、环氧树脂)属非牛顿流体,其特性引发隐蔽性气泡:

  • 剪切变稀效应:高剪切速率下(如通过模头)黏度骤降,流动性增强;

  • 界面扰动:剪切中伴随张力梯度突变(如突然断胶),胶体内部生成局部低压区,吸入气体形成潜伏气泡。此类气泡常规脱泡手段难以消除。


二、气泡滞留机理

气泡能否逸出取决于三相系统(胶体-气体-基材)的能量平衡:

  • 黏度(η:黏度越高,气泡上浮阻力越大,滞留概率显著增加(如聚氨酯胶在低温下黏度升高,气泡更难排出)。

  • 表面张力(γ:高表面张力增大气泡膜破裂能垒,使气泡稳定性提升(如未添加消泡剂的环氧树脂)。

  • 环境干扰

    • 温度↑ → 黏度↓ → 气泡易逸出;

    • 湿度↑ → 水汽溶入生成次生泡;

    • 气压↓ → 气泡膨胀加剧。


三、系统性控制策略

1. 界面稳定性优化(核心)

  • 连续性控制:恒速点胶避免路径中断,禁用回拉动作;

  • 张力梯度管理:降低剪切速率突变,防止局部负压吸气;

  • 基材能障破除:等离子清洗或UV辐照提升表面能(接触角<10°为佳),促进胶液铺展。

2. 胶水准备

  • 预热降黏40–60℃预热降低黏度(适用耐温胶体);

  • 真空脱泡:推荐-0.1 MPa真空度维持30分钟,彻底消除气泡核;

  • 低速二次搅拌:单向匀速搅拌减少二次夹气。

3. 基材处理

  • 清洁干燥:含水率<0.1%,丙酮/乙醇脱脂去污;

  • 孔隙封堵:纳米涂层预填微孔(针对多孔材料如木材);

  • 活化增效:硅烷偶联剂(如KH-550)处理,达因值≥38 mN/m

4. 涂布参数

  • 设备匹配:针头内径/距板高度比≥1.5,倾角45°±5°减少气阱;

  • 路径连贯:避免点--点操作,确保胶流连续;

  • 复杂结构应对:尖角/孔洞采用微量预涂(<5 μm)再覆盖主胶。

5. 固化逻辑

  • 分段固化:厚胶层分次点胶,每层固化后再覆盖(如UV胶层厚≤0.06 mm);

  • 气体通道设计:预留微结构逸气路径(如密封圈边缘导气槽);

  • 环境调控:湿气固化型PU胶湿度控40–70%,避免CO气泡。


四、特殊场景强化措施

  • 高触变胶体:添加聚硅氧烷类消泡剂降低表面张力;

  • UV固化体系:多角度照射避免表固内未固导致气泡封闭;

  • 无机高温胶:涂胶后震动产品辅助排气,局部气泡用针尖刺破。


核心结论:气泡控制需摒弃经验性技巧,构建以界面稳定性为核心全流程参数协同的系统工程。通过流变学调控(如剪切速率管理)与界面能设计(如基材活化),实现气体在胶体中的“零容忍”路径。